跳到主要內容 :::
:::
Single 
電腦
COMPUTER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名詞解釋

  電腦亦稱電子計算機,是依照一組存在於內部的指令去處理資料的一種機器。電腦與其相接的所有設備統稱為硬體。告訴它做什麼的指令統稱為軟體。一組執行某一工作的指令稱為程式或軟體程式。

(一)電腦做什麼?

  程式中的指令指揮電腦做輸入、儲存、處理和輸出。

1.輸入/輸出:電腦能從與其連接之週邊設備選擇性地檢索其記憶體中的資料。電腦在內部處理完資料之後,能從它的記憶體中送出一分結果到週邊設備。
2.儲存:電腦能將資料輸出到磁碟或磁帶上並永久地儲存起來,在需要時將之檢索出來。
3.處理:一旦資料儲存在電腦記憶體中,電腦經由計算(如加、減、乘、除等)、比較和複製等方法處理它。
(二)儲存的程式觀念

  依據儲存的程式觀念,電腦能叫進它的指令,並且依照它們的指示去工作。

  在任何資料被處理之前,指令從磁碟、磁帶或其他來源被複製到記憶體中。處理機被指示去取得程式中的第一個指令並且開始執行。電腦將指令從記憶體中複製到控制單元,並且與其已建立的指令比對。假如這指令是有效的,處理機就去執行;若是無效的,電腦就停止執行。

  處理機依序執行指令,直到它發現一個"GOTO"(去做)的指令為止。這個指令告訴它到程式中其他地方去執行新指令。每有新的資料進入時,處理機就依照程式的邏輯次序去處理。

(三)電腦的演變

  第1代電腦從1951年UNIVAC I的產生開始。真空管是其主要零件,記憶體是用薄的液體水銀管和磁鼓做成的。

  第2代電腦出現於1950年代後期,電晶體代替了真空管,並且利用磁心線做記憶體,例如IBM 1401和Honeywell 800。電腦體積縮小了許多,而且穩定性改善了不少。

  第3代電腦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利用積體電路做成處理機,例如IBM 360和CDC6400。第3代推出了作業系統和資料庫管理系統,並且線上系統也蓬勃發展出來。

  第4代電腦從1970年代中期到後期,電腦都是由晶片做成的。它產生了微處理機,而發展為個人電腦。第4代包含了將大型電腦和小型電腦整合於分散式處理/辦公室自動化環境中。

  第5代電腦在1990年代早期成熟。大型積體電路和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的應用,使主機能放在每個人的桌上。聲音辨識、自然語言和外國語言翻譯、光纖、光碟等技術,將是第5代電腦的特殊功能。在本世紀末,預期電腦能與我們做某些智慧性的交談。

作者
陳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