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Single 
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
《資訊與通訊術語大辭典》
名詞解釋

在電腦普及的資訊化社會,一個人掌握電腦知識之多寡及操控電腦的能力。所謂電腦素養包括使用或編寫電腦程式的能力、利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認識電腦對人文、社會、經濟、心理等影響的能力。

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素養」二字不能僅就字義而言,看做是對某領域知識的了解和辨別,必須包含運用該領域知識的經驗與技能(Luehrman, 1980)。素養通指一個人對某領域知識的了解程度,技能的熟練程度和態度,例如數學素養就是指對數學領域知識的了解程度,數學技能的熟練程度。   自電腦發明以來廣泛應用,進入了資訊時代,因此電腦素養就變成人類生活在資訊社會中,所必須具備的知能之一。   電腦素養指資訊認知與技術二方面,在認知方面,包含(1)資訊文化:知道電腦於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及(2)資訊知識:知道電腦的基本知識;在技術方面包含(1)使用資訊的能力:知道如何操作電腦;(2)處理資訊的能力:推演出邏輯演算法則及設計程式的能力。   電腦素養是處於電腦化社會中的一種文化現象,電腦素養的內涵,因個人對電腦使用的程度而有異。麥克堪農(Mackinnon, 1987)將電腦素養的範圍歸成:(1)電腦硬體設計;(2)電腦術語及詞彙;(3)電腦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擔負的使命;(4)電腦語言;(5)電腦應用,(6)問題解決。美國明尼蘇達電腦教育協會(Minnesota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sortium, MECC)則認為電腦素養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能有效的工作,所需直接或間接包含與電腦有關的任何知識、技能和態度(R.E. Anderson & D.L. Klassen, 1981)。   電腦素養並不是一個穩定和不變的觀念,而是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中資訊科技所扮演角色的改變而有不同,對電腦素養的界定,又因使用電腦的情況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但總體而言,電腦素養是指一個人應具備直接或間接與電腦有關的任何知識、技能和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能了解電腦的基本特性與功能,並具備運用這些知識來達成電腦資訊化社會工作需求的技能,了解電腦在現今社會的應用情形,以及具有使用電腦的正確觀念及態度。
作者
尹玫君
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名詞解釋
  所謂電腦素養是指一個人對電腦領域知識的了解程度、電腦技能的熟練程度、以及對電腦的心態。有專屬領域上的差異,而同一領域也會因人而有程度上的差異。其狹義的定義為一般人們所必須知道的有關電腦(或如何利用電腦)的知識與技術。不僅是要知道如何使用電腦或設計程式,更必須知道電腦如何地被廣泛使用以及電腦化的結果。電腦素養之名詞常與「電腦與社會」或「電腦所擔任的社會任務」等名詞混用。   電腦素養的課程應包含下列幾個目標:(1)程式設計及演算程序:(2)電腦使用技巧;(3)軟、硬體的原理;(4)主要用途及應用原理;(5)電腦使用限制;(6)對個人及社會所帶來的衝擊;(7)適當的評價及態度。除了傳統上之電腦知識外,也強調上機操作的經驗。如果沒有適當的學習方向,即使積極使用電腦,上機操作,所學到的可能是不夠嚴謹的程序思考及錯誤觀念,並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   電腦素養的知識技能呈現的表面特質為:(1)不斷的改變是電腦使用者感受最深的表面特質;(2)外表相當吸引人,使人們想接觸它:(3)替代性非常強,對人心的衝擊力大,引發心理壓力,也引起學習慾望。深層特質是內含在電腦的軟硬體功能中。軟體方面,如作業系統、工具軟體等內部運作方式與功能;硬體方面,如微處理機、記憶晶片、光碟儲存設備、列印設備、顯示設備等的內部運作方式與功能。   電腦素養的知識技能應有下列之屬性:(1)應該是多數人可以聽懂讀懂的電腦基本名詞;(2)應該是多數人日常工作中會用到的電腦概念;(3)應該是多數人日常工作中會用到而且易用的電腦技能;(4)應該是可以適用一段長時間的電腦概念與電腦技能。   不同的工作階層中,需要不同程度的電腦素養,而其需要性,更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不斷的在提升中。電腦訓練應列入學校正規訓練中,其理由就如同讀、寫、算列入學校基礎科。有了電腦素養,可以有一種應用廣泛的基礎求知工具,可以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及解決問題、表達個人的思想、研究批判他人的想法、再三思考並修正概念等。電腦素養須學習與練習並用,光是知道是不夠的。
作者
曾秋香
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名詞解釋


電腦素養是指個人具備使用電腦之知識與技能,能有效率達成資料處理、運算、操作與數位文件輸出之相關能力。今日因資訊科技日新月異,電腦功能不斷擴充與翻新,使電腦素養之定義與內涵也隨之調整。電腦素養從1980年代僅指電腦軟硬體操作能力,隨著網際網路應用與發展,電腦素養除電腦軟硬體操作能力外,也包括網際網路使用能力。而隨著企業辦公室自動化與工廠生產自動化趨勢下,電腦素養亦成為員工就業基本條件之一。

由於素養教育是國民教育重要的一環,因此電腦素養也是透過國民基礎教育來實施。各國教育單位透過制訂電腦素養標準以進一步落實電腦素養教育。依據美國電腦素養組織(Computer Literacy USA)所發表的電腦素養標準,共列舉四項電腦能力:(1)電腦作業系統操作能力,包括電腦檔案開啟、儲存、格式基本編輯與檔案列印輸出;(2)電腦檔案管理能力,包含電腦目錄管理、刪除、移動與重新命名檔案等;(3)電腦系統管理能力,包括電腦軟硬體安裝與解除、操作設定與問題排除等;(4)網際網路使用能力,含電子信箱收發、網頁瀏覽器操作、檔案上下載與網路安全問題的排除等。臺灣地區電腦素養教育則列入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資訊教育項目內。該課程目標是透過電腦操作技能,培育學生對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等能力。在資訊(電腦)核心能力中,主要包括五項能力:(1)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認識電腦與生活,及電腦安全;(2)資訊科技的使用:電腦基本使用技巧與知識,作業系統、輸入法;(3)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培養電腦資料處理能力,文書、繪圖、簡報軟體使用;(4)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網路基本操作能力,網路通訊、網路資料搜尋;(5)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資訊倫理、資訊法律、網路犯罪等。

從電腦素養定義演進過程,顯示出電腦素養是屬於功能性素養(functional literacy),常是隨著電腦科技進步而不斷調整素養內涵。當今電腦無論在外觀、操作介面或軟體功能上與早期電腦相較均有極大變化,使用者必需同步提升對電腦使用能力,才能達到個人在工作、消費、娛樂、交友等各類生活需求與就業上的競爭力。隨著資訊社會來臨,個人僅有電腦素養已不足應付複雜的需求。當前不同學術領域提倡各類素養,例如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資訊傳播技術素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等,補充或進一步延伸電腦素養。

作者
莊道明
參考資料


Computer Literacy USA.(n.d.). Computer Literacy Standards. Retrieved November 1, 2011, from http://computerliteracyusa.web.officelive.com/ComputerLiteracyStandards.aspx.

Mark Hoffman, M. Blake, J. (2003). Computer literac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18(5), 221-223.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9)。九年一貫課程:資訊教育。上網日期:2011112日,檢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