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單筆 
腰鼓
Yao Ku
《舞蹈辭典》
名詞解釋
舞具名;樂器名。隋(西元581∼西元618)唐(西元618∼西元907)時代之「九部樂」、「十部樂」中之龜茲樂、疏勒樂、高麗樂及高昌樂舞多用腰鼓。但該時之腰鼓形狀,鼓之兩端較大、腰部纖細,用雙手掌拍擊鼓之兩端。今之腰鼓兩端小,鼓腰較粗,民間跳《腰鼓舞》時,以綢布將腰鼓繫於腰間,兩手各執舞棒擊之,同時舞動軀體。
作者
劉鳳學
腰鼓
Yao Ku
《體育運動詞庫》
名詞解釋
陜北地區較具代表性的民間鼓舞,是漢族勞動生活的寫照,隨著歷代生產與文化的發展,漸漸形成一種民間的藝術形式。過去的女角不打腰鼓,僅用來伴舞,稱為「拉花」,現在的女角,也開始有異於男性的腰鼓動作,並在扭、擺、拐、閃的動作中,「走得輕巧,擺得花俏,扭得活泛」;打腰鼓的男性稱為「鼓子手」,多在廣場表演,以擊打為主,陜北橫山一帶的腰鼓表演,常穿插在大秧歌隊裡,豐富的隊形,在嗩吶的助陣下聲勢浩大,更讓鼓子手的動作顯得矯健威武。動作幅度大的「武腰鼓」,轉、跳、跨、踢、蹩、踢、蹲、跪、翻是它的動作特徵,所謂「轉」是兩名舞者在對打中轉身,「跳」是指空中擊打,「跨」是兩名舞者對舞時,跨步交叉換位,「蹩」是群體隊伍即興、誇張、變形的擊打,「踢」是在踢腿時胯下擊鼓,「蹲」是下蹲時的纏腰擊打,「跪 」和「翻」是在跪步和翻身時擊打,表演人數少則數十,多可達百餘人,集體的擊打動作整齊劃一,規範化的隊形變化,使「鼓子手」在揮槌、踢腿、轉身、跳躍的動作中,聲情並茂、激越雄壯、充分展現出黄土高原男子豪邁、奔放的氣概。
作者
林秀貞
腰鼓
Yao Ku

名詞解釋
舞具名;樂器名。隋(西元581∼西元618)唐(西元618∼西元907)時代之「九部樂」、「十部樂」中之龜茲樂、疏勒樂、高麗樂及高昌樂舞多用腰鼓。但該時之腰鼓形狀,鼓之兩端較大、腰部纖細,用雙手掌拍擊鼓之兩端。今之腰鼓兩端小,鼓腰較粗,民間跳《腰鼓舞》時,以綢布將腰鼓繫於腰間,兩手各執舞棒擊之,同時舞動軀體。
作者
劉鳳學
腰鼓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Yao Ku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