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朝三暮四通常指人的心意隨時改變,見異思遷而缺乏整體的考量;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篇〕「狙(ㄐㄩ)公賦芧(ㄒㄩˋ)」的寓言,譏諷人只知執著別相,不能體悟「道通為一」的道理。〔齊物論〕中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含意是說殫精竭慮偏執一見的人,執著於別相,而不能體會萬事萬物渾然一體而相同的道理;就好比故事中所說的:有個養猴的老人,拿核果給猴子吃的時候說:「早上吃三升,下午吃四升。」猴子們聽了嫌少,都很生氣,於是老人改口說:「那麼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吧。」於是猴子們就高興了。事實上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總共都是七升,實質上沒有區別,群猴喜怒不同的反應,可能是因為聽到先出現的那個數量太小,並沒有合上後一個數量計算總數,因嫌少而生氣,及至聽到第一個數量變大了,就高興起來,這是牠們執著別相、虛妄分別,而忽略大體的弊病。這裡「狙」是指猴子 ,「芧」或說是橡子,或說是栗子。而「因是也」就是「因此也」,因為群猴執著自己的主觀,只知有部分,不知有整體的意思,猶如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見其小,不見其大,像人們常說的「見樹而不見林」,意義相近。
名詞解釋
朝三暮四通常指人的心意隨時改變,見異思遷而缺乏整體的考量;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篇〕「狙(ㄐㄩ)公賦芧(ㄒㄩˋ)」的寓言,譏諷人只知執著別相,不能體悟「道通為一」的道理。〔齊物論〕中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含意是說殫精竭慮偏執一見的人,執著於別相,而不能體會萬事萬物渾然一體而相同的道理;就好比故事中所說的:有個養猴的老人,拿核果給猴子吃的時候說:「早上吃三升,下午吃四升。」猴子們聽了嫌少,都很生氣,於是老人改口說:「那麼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吧。」於是猴子們就高興了。事實上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總共都是七升,實質上沒有區別,群猴喜怒不同的反應,可能是因為聽到先出現的那個數量太小,並沒有合上後一個數量計算總數,因嫌少而生氣,及至聽到第一個數量變大了,就高興起來,這是牠們執著別相、虛妄分別,而忽略大體的弊病。這裡「狙」是指猴子 ,「芧」或說是橡子,或說是栗子。而「因是也」就是「因此也」,因為群猴執著自己的主觀,只知有部分,不知有整體的意思,猶如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見其小,不見其大,像人們常說的「見樹而不見林」,意義相近。
朝三暮四
名詞解釋
朝三暮四通常指人的心意隨時改變,見異思遷而缺乏整體的考量;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篇〕「狙(ㄐㄩ)公賦芧(ㄒㄩˋ)」的寓言,譏諷人只知執著別相,不能體悟「道通為一」的道理。〔齊物論〕中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含意是說殫精竭慮偏執一見的人,執著於別相,而不能體會萬事萬物渾然一體而相同的道理;就好比故事中所說的:有個養猴的老人,拿核果給猴子吃的時候說:「早上吃三升,下午吃四升。」猴子們聽了嫌少,都很生氣,於是老人改口說:「那麼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吧。」於是猴子們就高興了。事實上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總共都是七升,實質上沒有區別,群猴喜怒不同的反應,可能是因為聽到先出現的那個數量太小,並沒有合上後一個數量計算總數,因嫌少而生氣,及至聽到第一個數量變大了,就高興起來,這是牠們執著別相、虛妄分別,而忽略大體的弊病。這裡「狙」是指猴子 ,「芧」或說是橡子,或說是栗子。而「因是也」就是「因此也」,因為群猴執著自己的主觀,只知有部分,不知有整體的意思,猶如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見其小,不見其大,像人們常說的「見樹而不見林」,意義相近。
Precise search results by
Category Name
English Terms
Mandarin Terms
Precise search results by 朝三暮四
Category Name
English Terms
Mandarin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