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literacy)在傳統的定義係指一個人的「讀和寫的能力」。由於現代人與知識互動的方式日趨多元,一個人的讀寫能力無法完全代表其受教狀況與具備的技能,因此「literacy」一詞在現代已被賦予更寬廣的意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的定義,「literacy」是指「識別、理解、解釋、創造、運算及使用不同環境下印刷與書面資料的能力。為涉及個人能夠實現目標、發展知識和潛能,並充分參與社區及廣大社會的連續學習」。由此定義可知,現代對「literacy」的定義已超越個人的讀寫能力,而是著重個人對知識的認知與學習能力。
「literacy」中文通常譯為「素養」,但不同學科對該詞的定義與討論重點略有差異。以圖書資訊學為例,相關研究多以「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為主題,指個人了解自身資訊需求,並有效尋找、評估、整合、利用資訊的能力。而由於資訊的種類十分多元,其使用方法及強調的能力亦有不同,故有研究者將資訊素養進一步分為:具備讀、寫、算能力的「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具備瞭解非印刷形式媒體能力的「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具備使用電腦軟硬體能力的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具備應用和評估網路資源能力的「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概念息息相關。為因應資訊環境的變化,個人需持續學習以培養新的資訊能力與技巧。尤其在資訊爆增的時代,如何培養個人的資訊素養已成為各階段教育者的重要任務。圖書館為社會教育系統中的一部份,亦應以建立全民良好之資訊素養為目標。
McClure, C.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