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肛鰻
張式魯
2007年1月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學名:Dysomma anguillare (Barnard, 1923)
形態:無鱗。胸鰭存在。上頜較下頜長。前上頜骨齒2枚。上頜骨齒細小,形成齒帶;下頜骨齒1列,為較大之犬齒;鋤骨齒5枚。前上頜骨齒及鋤骨齒為複合齒,每一枚複合齒之基部有一小丘狀之組織。背鰭起點在胸鰭之前。脊椎骨數119~130。體長為體高之15.6倍,頭長之7.4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6.7倍;頭長為吻長之5.1倍;吻長為眼徑之3.3倍。口裂超過眼之後緣。眼小。有尾鰭。肛門至鰓裂之距離小於頭長。體褐色,下方較淡;背、臀鰭為白色。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海域。
生態習性:屬底棲性魚種,多分布在100~200公尺之海底屬優勢魚種,以小型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維生。
利用:數量多,但並無經濟價值,通常為底拖漁網所捕獲。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康吉鰻亞目(Suboder Congroidei)
科:合鰓鰻科(Family Synaphobranchidae),Cutthroat Eels,Arrowtooth Eels,Pugnose Parasitic 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