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魚(大頭鱙仔)
洪如江
2007年1月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學名:Benthosema pterotum (Alcock, 1890)
形態:口大,端位,口裂超過眼眶後緣下方,上頜骨末端擴大。兩頜和腭骨具絨毛齒帶,中翼骨齒帶寬。臀鰭起點稍後於背鰭基,且臀鰭基較背鰭基為長。頭部發光器具Dn,但Vn缺如;Op2,高於眼眶下緣;PVO呈水平排列。4VO且VO2,突然躍起遠高於其他VO;SAO呈鈍角排列,SAO1。在(或稍高於)VLO與SAO2,連線上。1個Po1,2個Prc,Prc2,遠高於Prc1而接近側線。
分布:西北太平洋、北印度洋、紅海;大陸沿海、台灣東北部大溪及南部東港外海。
生態習性:最大體長可達5.5公分,日間棲息於200公尺左右之水層,夜間則上升至50公尺以淺覓食。
利用:為本省燈籠魚中數量最多之種類,在本省及日本通常以櫻蝦網漁獲。本魚種雖可食用,但本省高屏地區養殖戶,多用於高級水產生物之餌料。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燈籠魚目(Order Myctophiformes)
首目:燈籠魚形首目(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科:燈籠魚科(Family Myctophidae),Lanternf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