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大夏相傳為夏禹時的樂舞,又稱「夏籥」,為〔周禮.春官〕所云周代「六樂」之一,用於祭祀山川。據〔呂氏春秋.仲夏紀〕云:「禹立,……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可知大夏之樂舞本是禹為慶賀治水成功,命令皐陶創作的,所使用的樂器是以竹、葦所製的編管樂器「籥」為主,樂曲、樂歌分成九段,故稱「九成」。又據〔禮記.明堂位〕云:「皮弁素績,裼而舞大夏。」是說舞者戴皮帽,裸露上身,下身穿著素白裙子,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裝束,質樸無華,藉以頌揚夏禹治水之功。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文中記載吳季札在魯國觀樂,贊嘆「大夏」樂舞云:「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似可推知樂舞中模擬了治水的勞動動作,表現先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勇敢頑強精神,並且讚美夏禹不以德行自居的高尚情操。
大夏
TA HSIA
出處/學術領域 |
英文詞彙 |
中文詞彙 |
學術名詞
舞蹈名詞
|
TA HSIA |
大夏 |
出處/學術領域 |
中文詞彙 |
英文詞彙 |
學術名詞
舞蹈名詞
|
大夏 |
TA HSIA |
學術名詞
視覺藝術名詞
|
大夏 |
Bactria |